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研究>声音

声音

2015年第23期:私募牵手智能制造 资本助力经济转型——私享汇第八期“智能制造投资论坛”观点综述
日期:2015-09-08
                                                                             (2015年第23期,总第23期)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015年9月8日         【摘要】2015年8月19日,由中国基金业协会主办、中信资本承办的第八期私享汇“智能制造投资论坛”在京举办。智能制造在国际上提法较多,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美国国防部“AVM计划”、“CPS智能制造”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制造业目前工业2.0、3.0和4.0并存,面对科技、人口、资源环境、成本和需求等一系列新形势、新变化,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与会代表还认为,智能产品、核心基础技术和材料、新模式和新业态、工业软件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是智能制造的投资亮点。与会代表建议,与资本市场结合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并购优秀境外企业,可以迅速获取发展智能制造急需的核心技术和能力;通过扶植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中小制造企业,可以加速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培育进程。     2015年8月19日, 第八期私享汇“智能制造投资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基金业协会主办,中信资本承办。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及智能制造专家、私募基金代表等30多人参与了研讨。现将本次私享汇观点综述如下: 一、智能制造简介 (一)智能制造的定义和特点 1、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指出,智能制造从整体上看“产品、生产线的变化是升级,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变化就是转型”。智能制造(工业4.0)不是简单地在原先工业3.0的基础上进行提升,除了装备、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更高外,和工业3.0相比有三大变化:智能制造首先是将芯片和网络整合到产品中去,这是智能制造和自动化生产最大的不同;其次,智能制造可以使整个企业的架构和管理模式发生改变,青岛海尔的转型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最后一个变化是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变化,商业模式典型案例如青岛红领集团,它是一家网上定制西服的企业,消费者自己测量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该企业来定制西服,只需一个星期就能把衣服送到消费者手中,而且价格便宜。商业模式和业态的变化把传统制造业的模式都颠覆了,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起点,形成从消费、制造、流通,再回到消费的闭环。 2、中航工业宁振波研究员指出,国内外发展智能制造的路线虽然有差异,本质上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形成人、机、物相交互与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统”;发展智能制造是漫长和艰辛的过程,但对我们这个制造大国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一步。智能制造,国际上提法很多,德国“工业4.0”,美国GE的“工业互联网”,美国国防部“AVM计划”,“CPS智能制造”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智能制造的实质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形成人、机、物相交互与融合的新一代制造系统。只是美国、德国、中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技术路线不同,差异在于技术路线。 智能制造首先要做到状态感知,第二是实时分析,第三是自主决策,第四是精准执行,这是迭代循环的过程。美国国防部预研局“AVM计划”,翻译过来就是“自适应航空航天运载器制造计划”,也就是本来只能造一种产品和一种飞机的生产线,只更换软件,或者换少量的工装和设备就可以生产另外一种类型的产品,这就是柔性的生产系统。一条飞机生产线一般只能生产一种飞机,如果这条生产线使用智能制造技术,未来可以生产10种飞机,大量差异不大的生产线就可以关闭了,而没有这个能力你的企业就会倒闭。现在是全球竞争的年代,中国面临全球竞争的环境,不能闭门造车,否则中国制造业将无法生存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生死攸关的一步。 (二)智能制造和Cyber-Physical Systems(CPS) 中航工业宁振波研究员指出,智能制造的实质是Cyber –Physical Systems (CPS,赛博物理系统),翻译成“信息物理系统”是不准确的:  Cyber的含义是控制、网络、协同、众创、虚拟。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以实物为模型的制造方式,试错法。泥巴、橡皮泥、木头、金属、沙盘做模型样机,不行再重新造一遍;今天变了,变成在Cyber空间中搞产品设计、机械系统CAD建模,机电航电系统的系统模拟、流体模型、过程模型、各类管理模型,也都可以在计算机上的Cyber空间实现。 Physical的含义是物理制造。在Cyber空间中完成设计后,就要从数字样机到实物产品,这就是Cyber-Physical Systems。最早考核产品功能和性能需要通过实物实验,成本很高;后来用半实物模型来做半实物仿真和半物理仿真;未来的发展是基于全数字模型的虚拟仿真,现在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核武器的研制和飞机研制。 1997年美国一家公司在竞标F-35飞机时就提出一个概念,就是F-35从设计到飞行全数字化。2010年之后,我国航空工业的飞机研制也全部是在计算机上搞方案设计,在计算机上完成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设计、工艺仿真,工装设计、工装仿真,装配设计、装配仿真,最后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虚拟的飞机环境,把虚拟的飞机放在虚拟环境中做仿真飞行验证。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从2000年做第一个中国数字样机到大运、ARJ21-700等新飞机的研制,同一个团队,同样一批人,四年干了三型飞机,在过去不敢想象!这就是Cyber-Physical Systems 的巨大威力。 二、我国制造业现状、问题及和“智能制造”发展前景 (一)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指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 1、中国的制造业虽然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的,但是工业1.0、2.0、3.0和4.0并存,而且产能过剩严重。工业1.0指的是生产线用了机器但还是以人工为主;工业2.0是指企业生产线上工作量和价值量能够超过50%,也就是所谓的机械化;工业3.0是自动化,指的是生产线上机器做的工作超过80%到100%,只需要少数工人做服务工作;而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智能制造),目前在我国还不存在。 2、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虽然我国制造业从基础技术、材料、部件、工艺上每年都有新突破,但是在很多核心领域受制于人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因为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如果去除使用别人装备、别人技术和别人品牌的部分,可以说整个工业架构里面的脊梁不是我们自己的。 中航工业宁振波研究员也指出:用卡内基梅隆大学创立软件成熟度评价体系对中国的现有工业体系进行评价(该体系将软件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和可重复级、定义级、管理级和优化级),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中绝大部分企业连第二级(可重复级)都不够;如在某次演习中,同一图纸、同一工艺、同一工厂制造的两辆坦克坏了,理论上可以通过零件互换,让其中一辆坦克跑起来,但实战中零件不管怎么互换,两辆坦克都跑不起来,问题之严重,是由于非标准化流程导致的。 3、我国的人口红利和制造业成本优势在快速消退。我国制造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劳动力的缺乏,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导致我们原有的成本优势快速消退,一些制造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往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近期一些企业做了测算,由于能源、土地和资本成本比中国更低,很多企业在美国办厂已经比在中国办厂成本还要低。 4、制造业的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升。以前,我国发展工业只注重资源开发,不注重环境保护,空气和水的污染都不要付费;但是现在不一样,空气、水、土地的污染要成本去处理,而且成本高昂。治理污染的成本整体上升,使得我国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局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很多制造企业在资源环境成本大幅上升,如果严格计算相关成本,我国很多的制造企业可能要破产关门。  5、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内需求正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国内需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再生产需求(生产线需求),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三是最终消费者需求。生产线需求方面,我们产能过剩,这几年必须消化产能过剩;基础设施需求方面仍然比较大,中国的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好的生活质量的需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尤其是现在城市向地下发展,基础设施需求是巨大的;最终消费者方面是变化最大的领域,我国人口现在面临三大变化,少子化、老龄化和人口的闲余时间增多,导致对工业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6、随着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的变化,全球的产业格局将出现新一轮的重大变革,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要紧跟这些变革。 (二)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中航工业宁振波研究员指出,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需面对四大痛点和不少差距: 第一,工业文明缺失第一痛。我国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太快,大家没有法律意识,没有标准和规范意识,生产中的随意性比较大。欧美几百年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造就了人们守法律、懂规矩、做事规范,这是欧洲工业制造业发展到今天水准的重要基石,而我们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补足这一课。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第二痛。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凡是纯软件的东西搞出来之后,只要好用,全国盗版。研发的企业难以收回投资,导致我国工业软件系统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每年要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国外的工业软件。 第三,投机赚快钱的思想第三痛。由于赚钱效应,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大量该投入到技术研发的钱搞房地产去了,结果经济危机一出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没有钱;赚快钱思维同时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现在下一代有多少人愿意干制造业呢,毕竟投机赚钱更快,而智能制造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出来。 第四,技术工人培养第四痛。现在的制造业工人大部分是农民工,上亿的农民工,今天是钳工,明天是焊工,后天炒菜开饭馆,大后天干别的活了,他不可能在一个专业深入下去,导致我们的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中国没有1.2亿以上的技能工人,中国制造业上不去。问题出在这些农民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他就不能在一个岗位上干很多年。德国汽车厂的技能工人装配工,受人尊重,又有地位,收入又高,因而会在一个岗位干30年。这就是同样的工艺、同样的零件,国外装配的汽车比中国装配的强,问题出在我们的工人技能缺失。 第五、我国制造业要发展智能制造还要克服其他方面的差距 1、我国制造业的架构水平即总体设计和系统工程能力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架构水平和先进国家差距20年以上,系统工程能力比欧美差10年以上。2013年中国取得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认证的“系统工程工程师”只有10个人,而美国有100万人,欧洲60万人,日本30万人。2013年中航工业集团和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和系统工程系,共同在全国推广系统工程的设计人才培养,通过我们近2年的恶补,现在也仅达到300余人,与先进国家差距巨大。 2、对现有工业部门进行分类诊断,“对症下药”,推动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中航工业宁振波研究员指出,我国要发展智能制造业,目前急需做的工作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但前提条件是,对工业进行诊断分类的工作要做好,分清制造业中哪些要做2.0补课,哪些要做3.0普及,哪些要做4.0示范,这些不明确,就不能做到“对症下药”,中国制造业也就很难摆脱大而不强的现状。 3、当下的智能制造热背后,需要冷思考、勤学习。当前对智能制造概念有些过热,但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冷思考,借用北航刘强教授总结的几句话,就是:第一不要在落后的工艺基础上搞自动化;第二不要在落后的管理基础上搞信息化;第三不要在不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时搞智能化;第四一定要向西方多学习,彻底改变我国工业体系的低水平现状。 (三)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 1、智能制造的亮点投资领域 工信部原副部长杨学山指出,工信部正在编制的“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路线图”,涵盖10个领域,23个小类,几千个点,从投资的角度看,要选取市场规模大和有投资收益的重点领域: 第一,产品比生产线要重要。未来几年,从升级、规模角度来看,智能制造主要亮点会在智能产品。基础设施除了装备之外,钢铁、水泥等的生产都已经智能化,变化也不大。最终消费方面,少子化会投入更多教育,智能的教育产品市场需求会更多,其次是健康,然后是家居,最后是养老。与这些相联系可以发现许多新的需求,有的需求已经有产品的雏形在了,但还不完善。这些产品加进芯片和网络,再和服务联系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可以回收现金流的商业模式。 第二,要关注核心的基础技术和材料。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核心的基础技术和材料是一定要发展的。在技术上,尤其是战略意义比较大、市场规模比较大的技术装备,发展是一定会受到国家或者企业支持的,投资回报也会比较有保障。 第三,要投向新模式、新业态。新模式、新业态就是建立新企业,或者老企业转型。从整个全球的范围来看,我国在商业模式和新业态的创新上,我们活跃的人数、投入的资金,到现在为止是全球最多的,十分的活跃,在全球都是领先的。 2、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前景 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郭震先生介绍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市场情况: (1)从需求方面看,未来中国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家庭用机器人的需求巨大。近年来,国内扫地机器人的销量大增,智能交通机器人和家庭安全监视机器人也逐渐显现,未来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助老助残机器人进入了培育期,中国的老龄化大潮十年二十年后即将到来,而大部分中国人不是在养老院养老,是在家庭养老,所以未来十年、二十年助老助残机器人的需求将会爆发性地增长。 (2)从市场发展趋势看,智能机器人未来的发展一是围绕救援为主导的特种机器人,二是关注导向和家政服务为主要方向的服务机器人,三是医疗机器人,在手术和康复方面能够提供辅助。 (3)从技术路径方面看,机器人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是机器人运动和控制技术,二是感知技术,三是机器人可靠性技术,四是机器人仿真技术。 (4)国内机器人工业正在走向成熟,投资机会显现。目前绝大多数的机器人是日本生产的,欧洲和美国也生产一部分。未来,伴随着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国内机器人工业也会逐步走向成熟,大型的机器人生产企业也会出现,投资机会显现。 四、资本市场如何服务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与资本结合、通过跨国收购企业获取我们缺乏的核心技术是发展智能制造的一条必由之路。 中航工业宁振波研究员介绍:“发展中国的智能制造,走出去收购兼并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大脑,大脑就是工业软件,盯准、购买几个有发展前景的工业软件公司、CAD仿真公司,寿命无限、盈利前景无限,希望资本市场的专家多关注这一方向。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软件公司MSC公司要出售(它是美国60年代服务阿波罗登月计划诞生的两家公司之一:一家是SDRC公司,发明了动力学测试及模态分析软件的公司;另一家就是MSC公司,创立了数字仿真模拟法结构分析——Nastran软件,目前在全球飞行器设计仿真领域广泛采用)。当时,我说中国人一定要买下它;但非常不幸,我们不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虽然打了报告建议买下这家公司,但这家公司最终被印度以3.8亿美金买走了! 当然,中航在跨国并购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四年前北京航空材料技术研究院控股法国ESI软件公司。这是一家做工艺仿真的公司,公司虽然只有1100人,但它的工艺仿真,包括锻造、铸造、热处理、焊接、复合材料工艺仿真等方面全球第一,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把我们的工艺仿真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截。 ESI、MSC这样的软件公司,一般规模在千人左右(尤其在西雅图比较集中,从波音公司中诞生了那么多小的软件公司,有的甚至就几十个人),非常有生命力,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非常需要;并购几个这样的软件公司,中国制造业缺乏大脑、缺乏高级架构师的问题即可解决。投资这样的公司也保证投资收益,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 (二)政策性投资基金国际并购的经验 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李政介绍了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投资策略。第一个投资战略就是跟随国家战略:智能制造是国家重点拓展的领域,与我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国防关联度都很高,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需求非常大。第二个投资策略是参与产业链的分析和设计:产业投资基金与其他普通的基金不同的是要参与产业链的设计和分析,要看整个产业链当中哪些是行业发展需要的,哪些是关键的节点,产业投资基金寻找这样的节点进行对应性的投资,芯片、工业设计软件这些核心的技术是目前的投资点。第三个投资策略是进行跨市场的整合,先逐步分层设计,在行业出现明确的结构之后,再进行不同层级的跨市场整合。第四个策略是进行多阶段的投资。以前,产业基金是PE型的基金,甚至比PE更加后阶段的基金。但是现在,通过与VC甚至天使进行一些战略合作,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进行项目储备,从而实现多阶段投资的战略整合。 我们国家在技术储备方面比起美国、以色列、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确实存在非常大的差距,通过技术转移的方式,从美国、以色列寻找相应的技术买回来使其中国化,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技术转移是产业基金要重点考虑的一种方式,另外从国外拿到技术后还有一个消化学习和应用的过程,通过资本的方式加快推进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的目标。有一个投资案例,一家做工业控制化安全的专业公司,这家公司可以防范工业自动化过程存在的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问题,这与整个国家的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密切关联,这样的投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前不久,我们新闻发布筹备一支100亿规模智能制造产业基金,未来将重点投向以下几个领域:一是芯片;另一个是存储,随着国家的数字化,我国对存储的需求非常大,存储尤其是高效的闪存存储是我们追求的新的投资点;还有一个是安全管理系统,智能制造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安全的过程,除了控制过程的安全之外,还包括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工业制造的安全。 (三)私募股权基金国际并购的经验与国内私募投资机构合作进行跨国企业收购,为我国制造业获得急需的技术和能力,并给投资者带来投资收益。 中信资本信跃升指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核心技术和软件的需求很大,可以与中信资本等PE投资机构合作到国外购买拥有这些核心技术的企业,这样不仅对我国的智能制造做出贡献,中国投资者还可以得到投资收益,这是双赢的事情”。 中信资本赵涵曦也指出,中信资本一直致力于国际PE投资,成立10年来投资了40多家企业,其中有不少是先进制造业,尤其在投资细分市场领头羊企业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未来期待与国内的制造业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 (四)资本市场服务于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独立投资人姚国际分享了他在制造领域的投资经验,他认为智能制造的投资,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怎么通过资本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的进一步升级;其次,国外企业在技术、软件等方面比国内的更先进,而且国外的企业在估值方面较国内的也更低,所以收购国外的优秀企业是推动中国智能制造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姚国际建议:收购外国企业的时候,一定要留下被收购企业的技术团队,单纯的收购技术不是不行,但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一个新技术很可能不久就被淘汰了,因此要把技术团队留住,这才是根本。如果技术团队留不住,建议进行技术上的衔接。 元泽股权的胡家奇介绍了国内中小制造企业融资难的案例。元泽股权近期考察的一家江苏企业,是做柴油发动机的,它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真空气缸盖的技术,可以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方式出口给德国宝马;制造的柴油发动机可以突破海拔4000米的使用限制,这项技术完全可以应用到中国的工兵车等军工领域。但由于资本限制,该企业还在用半人工、半自动化的方式生产发动机;新厂房建设土地虽然已经批下来了,但设备还是得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厂房建设要从银行很费劲地贷款。目前,该企业上了新三板,希望通过股权的形式融资,吸引元泽股权这样一批投资者。但我们私募机构看了之后,觉得这种传统制造业,虽然具有很多技术亮点,但由于没有很多过往的业绩,不符合私募基金的投资理念。这就是制约现在中国有一些小的、好的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未来能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从中国国内来说,也能培育出来一批好的制造业企业,为制造业走向智能制造做出贡献。   (中国基金业协会李建华、王强整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