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研究>声音

声音

2015年第10期: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标准化的探讨
日期:2015-05-21
    (2015年第10期,总第10期)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2015年5月20日   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标准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货币市场基金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存款,业务量激增,给各基金公司尤其是基金公司的后台运营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目前,行业内对于存款业务的办理,没有统一的业务指引与业务规范,由存款行、基金公司及托管行三方共同协作完成,业务成本高,效率低,风险高。实现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银行间标准化存款的方案可以较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但需要取得存款业务各方、人行、中债或上清所的同意,并且修改中债及上清所的簿记系统。通过人行调用资料、合同标准化等实现存款标准化的优点在于所提出的优化建议都是基于现行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流程之上存款业务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缺点在于存款业务相较于其他交易仍然流程较长,不够简化。 一、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现状 (一)货币市场基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由于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的创新以及较高的收益率,使得货币市场基金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从而快速发展。如]所示,2009年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数量为42只,随后逐年稳步增长,其中2014年全年增幅最大,较2013年增长了79%,达到171只。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基金的总规模则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0年期间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出现了下降,由2592.82亿元下降至1526.78亿元,但随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2014年,实现了爆发性增长。截至2014年底,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达到20867.97亿元,是2009年总规模的8.05倍。        虽然货币市场基金在总量上实现了大规模扩张,但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却并不平均,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几只大的货币市场基金身上。如图3所示,2009至2014年间前五大货币市场基金占全部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的比重日益增加,从2009年的35%上升至2013年的47%。      前五大货币市场基金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表1[2]所示,2013年由于与互联网的合作,使得与余额宝相联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成为一枝独秀,2013年及2014年领衔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之首,独占近28%的市场份额,其规模是第二大货币市场基金工银货币基金的4.7倍。但第三位至第五位货币市场基金之前的差异并没有拉开,每个名次之间规模相差大概不到100亿元。 表1  2014年前五大货币市场基金占比表(单位:亿元) 货币市场基金基金简称 2014年规模 占总规模比重 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 5789.36 27.74% 工银货币市场基金 1232.48 5.91% 南方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 971.49 4.66% 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 890.05 4.27% 中银货币市场基金 824.61 3.95%      综上所述,近年来货币市场基金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总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并不平均,且每个货币市场基金之间规模差异较大,规模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货币市场基金身上。 (二)存款投资与货币市场基金相互促进发展      根据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规定》,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1)现金;(2)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3)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的债券;(4)期限在1年以内的债券回购;(5)期限在1年以内的中央银行票据;(6)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的资产支持证券。根据证监会《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基金字[2005]190号),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定期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30%。因此在2011年以前,作为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类型的定期存款,因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并没有得以很快速的发展。2011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控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基金部通知[2011]41号),明确了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有存款期限、但根据协议可提前支取且没有利息损失的银行存款,不属于《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基金字[2005]190号)第三条规定的“定期存款”,也就是放开了此类存款投资的比例限制。由于存款可提前支取且没有利息损失,收益性和流动性都非常好,货币市场基金增加存款投资配置,在流动性增强的同时,对收益率也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因此,存款投资的快速发展是2011年以后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较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增加,对于存款的配置也随之增加。如表2[3]所示,除了中银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投资比率为43.84%低于50%以外,2014年其他前四大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投资比例均超过50%。其中以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最高,存款投资比例占到85.69%,存款业务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表2  2014年前五大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占比(单位:亿元) 货币市场基金名称 银行存款金额 总资产金额 存款投资占比 天弘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 4905.82 5792.40 85.69% 工银货币市场基金 702.12 1236.69 56.77% 南方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 585.19 1074.27 54.47% 华夏现金增利货币市场基金 600.51 1008.50 59.54% 中银货币市场基金 362.14 826.11 43.84%      存款在投资中的占比增加,决定了存款业务量的剧增,给基金公司尤其是基金公司后台造成了巨大压力。以华夏基金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为例,2011年全年,该基金存款笔数为27笔,随后该基金每年存款笔数逐年增加,到2014年底,全年存款笔数达到266笔,而这还仅仅是一只货币市场基金的数据。扩大到基金公司整个存款投资还要再加上本公司其他货币市场基金、社保、年金、专户产品,这样一来存款业务量就更加巨大。 二、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标准化的意义 (一)当前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的办理现状 1、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办理流程      图4显示的是当前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的办理流程。如图所示,存款业务的参与主体有三个,分别是存款行、基金公司及托管行。存款业务的办理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存款开户阶段、存款办理阶段及存款支取阶段。 (1)存款开户阶段      在确定存款银行具有同业存款办理业务授权后,存款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在场外通过电话等方式确立合作关系,达成合作意向后,双方着手准备开户资料。开户资料提供的要求由存款行提出,由基金管理人和托管行共同配合提供。 (2)存款存入阶段      存款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在场外通过电话等方式确立存款要素,如:金额、期限、利率、付息周期、起息日、到期日等,达成一致后进入存款合同订立阶段。存款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双方协定合同条款,确定合同内容后,由基金管理人提交托管行审核。托管行对该笔存款业务合规性及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并将意见反馈给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将托管行意见反馈给存款行,再次进行合同文本的修订,并最终确定合同文本。合同文本确定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向托管行出具划款指令,经托管行监督审核无误后,由托管行执行划款。存款行收到存款后,为货币市场基金开立定期存款证实书(简称存单),并将存款证实书交付给托管行保管。 (3)存款支取阶段      存款到期或者需要提前支取存款时,托管行准备存款证实书交付给存款行。存款行收到存款证实书后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向货币市场基金支付存款本息,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确认收到本息无误后,存款流程结束。如果遇到部分提前支取,存款行再支付部分提取金额的本息之后,将剩余存款金额重新生成存款证实书,交付给托管行。 2、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办理时间      如上所述,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的办理分为三个阶段,但是三个阶段耗时并不相同(见图5)。      存款开户阶段耗时最长,为2-5天,主要是由于存款行可能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所在地或者托管行所在地不同,寄送或者送达开户资料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除此之外,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及托管行准备资料也同样需要一定时间。      存款办理阶段时间为1-2天,主要耗时在于存款合同的确定上。由于存款行、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存款行对于合同文本,都有自己的要求,因此,三方协商合同条款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此外,如果计算上存单原件交付托管行的时间,则耗时更长。      存款支取阶段时间为1-2天,耗时在于存单的交付上。同样由于存款行所在地可能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托管行不同的原因,使得存单交付耗时较长。 (二)现行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问题及存款标准化的意义      1、现行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行存款业务流程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员成本较高      人员成本主要表现在存款行和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身上,主要发生在存款开户阶段及存款支取阶段。      2012年以前,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较少,当时由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托管行一同去存款行处办理开户业务,后由于存款业务量激增,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及托管行没有足够人手,而改成由存款行提供上门服务或邮寄开户资料。由于时常会出现存款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存款行所在地不同的情况,存款行不仅在开户时需要派人到基金管理人处及托管行处拿到所需资料,在存款存入时交付存单,并且还需要在存款支取时领取存单。这样一来,存款行的人员成本就很高,存款行也经常会由于成本原因,无法严格按照约定开展上门服务业务。      就基金管理人而言,虽然省去了人员亲自去办理开户成本,但由于存款数量剧增,不同存款行要求的开户资料也不尽相同,需要货币基金管理人手工填写信息、准备资料及用印,其人工成本也不容小觑。表3是根据存款行要求总结的开户资料清单。其中,资料可分为通用类和特殊类。通用类是各家存款行都适用的资料,特殊类是个别存款行需要提供的特殊资料,对于特殊资料仅列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资料。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仅通用类资料就多达13项,特殊类资料,不完全列举也有8项,总计20多项,造成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只能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成本来处理。      由于存款业务缺乏标准化的平台,各个环节均需要存款行、基金管理人、托管行人员跟踪处理情况,消耗很大。 表3  开户资料清单 属性 分类 资料名称 通用类 证照及证件类 营业执照正本 营业执照副本 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及副本 税务登记证正本及副本 基本户开户许可证 机构信用代码证 金融机构许可证 法人身份证 经办人身份证 预留印鉴名章人身份证 印鉴类 印鉴卡 授权类 授权书 协议类 各银行版本账户管理协议 特殊类 授权类 印鉴使用授权书 对公客户开户公函及授权书 其他类 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 企业客户信息表 大额查证及购买结算凭证 单位客户信息采集表 预留印鉴说明书 开户公函   (2)沟通成本较高      主要体现在存款存入阶段,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身上。存款存入阶段,主要由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负责与存款行和托管行沟通存款合同文本的确定。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合同没有统一范本,且存在按周付息、按月付息等特殊条款。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反馈汇总托管行、存款行对合同文本的意见并最终确定存款合同范本需要耗费较高的沟通成本。 (3)时间成本较高      从图5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笔存款业务,从准备开户开始到存款提取,最短也需要4天的时间,最长则需要9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利率时时变动的投资环境下,不符合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时效性要求。 (4)操作风险较高      由于存款业务耗时较长,环节多且均为人工手工操作,任一个环节出问题均可能带来风险,例如由于业务处理延误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投资业务时效性和重要性,某些环节由于时间、人力、交通等等原因,不能做到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处理业务,也加大了人员道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可能导致出现伪造预留印鉴、伪造存单,骗取资金的情况。 2、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标准化的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现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流程较长,耗时较长,成本较高,且存在不少风险,因此,在行业内建立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标准化非常有意义。建立货币市场基金标准化旨在缩减业务流程,节省业务时间,提高投资效率,减少业务风险。无论是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的角度,还是从存款行、托管行的角度考虑,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流程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一)在银行间市场建立存单交易标准化 1、方案简述      在银行间市场建立存单交易标准化,是根据货币市场基金存款特性,参考当前银行间市场分销及回购的业务处理,在场外达成存款意向与存款交易,使用现有银行间结算系统完成存款存入,利息分期支付及存款支取的业务流程。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1)实现市场      货币市场基金、存款行及托管行都是银行间市场的结算成员,这为存款业务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奠定了基础。 (2)参与资格认定      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在开立托管账户、中债或上清所账户时,已经通过托管行向人民银行提供相应的证照类及印鉴类资料并在人民银行备案,货币市场基金本身的合法性与参与银行间市场的资质已经得到了认可。同样,存款行在进入银行间市场的时候也在人民银行进行了备案,确定了资质。如此一来,双方的资质都得到了确认,可以放心进入交易阶段。 (3)存款询价      沿用现有询价机制,货币市场基金交易员通过电话等手段向存款行进行询价,包括金额、利率、期限,付息类型、起息日、到期日、付息日等存款要素。 (4)确认存款交易      当存款行与货币市场基金达成存款意向以后,由存款行在中债簿记系统或上清所簿记系统录入金额、利率、期限,付息类型、起息日、到期日、付息日等交易要素,由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进行确认。双方完成确认后,进入到结算阶段。 (5)存款交割      当货币市场基金向存款行交付资金后,该笔存款交易即为成功。 (6)付息与到期支取      由于在交易时已经确认了利率、付息类型、付息日及到期日,对于按月按季支付利息的情况,在达成交易时已经确认利息的支付日和支付金额,因此在付息日或者到期日,中债或上清所簿记系统中会生成付息流水、本息流水,待存款行支付利息或本息后,显示交易完成。如果需要提前支取存款,则需双方在系统中进行交易确认,确定本息金额及支付日期后,在中债或上清所簿记系统生成流水,完成交割。 2、与大额可转让存款的区别      本文提到的银行间标准化存款似乎与大额可转让存单有相似之处,但其根本是不同的,表4总结了银行间标准化存款与大额可转让存单之间的区别。      大额可转让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公开发行,购买人可以是居民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规模、利率是由商业银行确定的;发行面额及期限在人行规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可以在市场上公开转让。      而本文阐述的银行间标准化存款,其实质是基于现有存款规则,意在通过银行间市场及现有系统实现存款流程的简单化,其本质上与大额存款有很大区别。主要区别在于,银行间标准化存款是存款行与货币市场基金自行协商存款金额、利率、期限,存款订立后,不可转让。除此之外,银行间标准化存款还可以设定分段付息、提前支取等操作,这也是大额存单所不具备的。 表4  银行间标准化存款与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对比表 对比项目 银行间标准化存款 大额可转让存单 发行人/发起人 符合资质的商业银行 符合资质的商业银行 购买人/对手方 货币市场基金 居民/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政府和其他非金融机构投资者 是否定向发行 是 否 存单面额 发行人与购买人协商确定 1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00000元、500000元共八种版面 存款利率 发行人与购买人协商确定 发行人制定 存单期限 发行人与购买人协商确定 发行人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这4个期限中选择 本息支付 到期支付,可提前支取,可分段计息 到期支付,但不提前支取,也不分段计息 是否可转让 不可转让 可转让 交易市场 银行间 无确定市场   3、方案优缺点分析 (1)优点      本文提出的银行间标准化存款简化了现有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流程,提高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效率,降低人员成本,减低存款违约的风险。      如前所分析,当前货币市场基金存款业务办理需要4-9天,在存款开户和存款合同的确认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存款行要求提供的开户材料与银行间市场开户和备案所要求的资料基本一致,如果直接在银行间市场完成存款交易,则可以省去了开户的手续,节省了大量时间。除此之外,银行间标准化存款取消了合同,存款存入之后的存单移交和存款支取的存单交付也一同省略,总体业务办理时间可缩短至1天,大大提升了效率,节省了人员成本。 (2)缺点      一是,目前存款行可以以分行或支行为主体进行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存款合作,各分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利率。如果改在银行间处理,可能存款分支行无银行间进入权限;二是,在银行间市场实现存款标准化,还会涉及到交易费用、结算费等费用。 (二)在现有制度下,推进存款业务标准化      前面所讲述的银行间标准化存款的方案属于较为彻底的改革,但需要取得存款业务各方、人行、中债或上清所的同意,并且修改中债及上清所的簿记系统。在不改变现有流程下,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存款办理效率,降低存款风险。 1、开户资料人行调用      从之前的存款流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最耗费时间的是存款开户这一阶段。对于存款行来讲,尤其是与基金管理人及托管行不在同一地方的存款行来讲,取得货币市场基金及基金管理人的开户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但存款行要求的开户资料在托管行为货币市场基金开户时,就已经向人行提供过。如果存款行需要调用存款资料,经托管行同意,可以向人行调用的话,就可以节省存款行向货币市场基金及存款行获取开户资料的时间。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及托管行也同样获益。 2、合同模板标准化      在存款存入的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在存款合同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沟通,主要是因为行业内没有统一的存款合同文本还要兼顾不同的付息周期要求。如果通过召集存款行、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托管行三方,制定行业标准的存款合同文本,则可以省去大量的沟通成本,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存款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印鉴卡、存单电子化管理      目前开户和支取都需要提交印鉴卡,如果托管行、存款行和基金公司不是同城,印鉴卡需通过邮寄方式在三方之间传递,耗时较长,而且印鉴卡作为支取的重要凭证,通过邮寄方式传递潜在风险较大。如果实现印鉴卡电子化,不但可提高效率,还能减少印鉴卡丢失或造假的风险。      同样,存单的传递也是非常耗时的工作,且存单是重要的支取凭证,考虑到可能遗失的问题,很难通过邮寄解决。存单的保管人是托管行,而银行之间有系统相互关联,因此如果能够通过银行之间的系统加密传递,由存款行直接传送给托管行;存款支取时,只要托管行加盖印鉴,加密传回至存款行即可办理支取业务,如此一来则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4、托管行落实定期对账      证监会《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六点要求:“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应当与存款银行建立定期对账机制,确保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业务账目及核算的真实、准确。”基金公司与托管行签订的《投资银行定期存款风险控制补充协议》或类似文件中也要求:“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应当与存款银行建立定期对账机制。”。实际操作中,存款行定期将唯一的对账单寄给托管行,托管行因人力、时间等限制,无法逐一完成对账。基金公司向存款行申请对账单时,存款行只能配合提供从办理存款业务的网点打印的流水单。对账单与流水单的区别在于,对账单由存款行分行级别或相应级别机构的独立部门从系统中打印、加盖对账专用章并跟踪对账结果,该部门与存款行的存款业务办理网点分离,能较好的起到防火墙作用,跟踪对账结果还能保证对账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流水单由办理存款业务的网点从系统中打印,加盖一般业务用章,数据仅供参考,不是对账专用资料,且格式简单、信息有限,较容易仿造。      存款存续期内,定期对账是核实存款安全性的关键手段,对账单是定期对账的必要资料。完成对账后,需要在对账单上加盖账户预留印鉴,账户预留印鉴保存在托管行。银行之间系统能实现信息共享,由托管行进行存款对账比投管人自己对账效率更高。因此,我们建议托管行能按时完成存款余额定期对账的工作,履行托管人的资产托管责任,并将对账情况及时告知管理人,及时发现存款异常,降低账实不符的风险。 5、方案优缺点      本方案的优点在于所提出的优化建议都是基于现行货币市场基金存款流程之上,存款业务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缺点在于存款业务相较于其他交易仍然流程较长,不够简化。 (课题执笔人:王薇、周柏含、巫丽莎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课题协调人:李星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1] 图1-图3数据来源于财汇 [2] 数据来源为财汇 [3] 数据来源为各货币市场基金2014年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