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产品发行、业绩及规模盘点
4.1一级市场热度降温,自主发行产品首发占比逐季提升
2018年当年新发11179只产品,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数目占比接近95%。顾问管理类产品中,信托计划新发产品为主要产品线,新发产品数占比过半。
2018年年度收益率方面,国内私募证券基金八大类投资策略[1]中有四类获得正回报,包括管理期货、套利型、债券型和市场中性策略。其中,管理期货、套利型分别以7.37%、3.76%的年度收益率居前二,债券型、市场中性策略均低于1.5%。2018年亏损超过5%的策略有股票型、多组合型和宏观对冲型,年度收益率分别为-16.11%、-7.16%、-5.65%。
4.3 国内私募证券基金与美国对冲基金行业规模的比较[3]
根据美国证监会(SEC)的数据,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4],美国对冲基金总资产规模[5]为7.9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1.45万亿元),净资产规模为4.0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39万亿元),分别较2017年底增长662亿美元、171亿美元。
5 业绩变化和资金申赎对行业规模变动的不同影响
2018年私募证券基金行业规模下降大部分来自业绩下跌,少部分来自资金净流出。根据测算,2018年第一、二、三、四季度可统计业绩的私募证券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0.98%、-4.39%、-2.86%、-5.23%[6],2018年业绩变化导致的规模变动约-3149亿元,资金申赎导致的规模变动约-1115亿元。
从各季度来看,规模下降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四季度,分别下降1292亿元、1338亿元、1217亿元。其中业绩下跌导致的规模下降主要发生在第二、四季度,下降金额分别约1080亿元、1152亿元;资金净流出主要发生在第三季度,下降金额约671亿元。 (来源:《中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发展报告(2019)》,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篇)
[1]本报告借鉴了目前比较典型的市场机构策略分类,主要包括股票型、市场中性、宏观对冲、多组合型、多策略型、管理期货、套利型、债券型等类型。[2]由于全球对冲基金策略与国内私募基金策略存在差异,此处所选投资策略不与国内策略严格一一对应。[3]国内私募基金主要分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美国私募基金主要分为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基金、资产证券化基金、流动性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基金。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美国对冲基金在投资对象上较为类似,均以投资二级市场证券和衍生品为主。[4]报告写作时美国对冲基金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第3季度末。[5]美国对冲基金多数使用一定的杠杆资金进行运作,即通过融入资金增加可运用的资产规模,其中基金总资产=基金净资产+基金负债。本文中,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指的是净资产规模;由于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使用杠杆资金的情况较少,总资产规模相较于净资产规模的差异应不大。[6]该业绩基于朝阳永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净值数据测算得到,其中各季度可统计业绩的产品数量约15000~16000只。由于样本数量相对有限,该测算业绩与实际业绩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